“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以上;实现了从地面到卫星距离达1400公里的量子隐形传态◆◆■★★。相关成果以封面标题■◆★■、封面论文和编辑推荐等形式在《自然》《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为我国在世界上继续引领未来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量子物理基本问题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此前■★■,★■★■★“墨子号■★■★◆★”的研究成果被美国著名科学媒体《科学新闻》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并以《2017年量子通信卫星证明了它的潜力》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12月11日,潘建伟团队关于量子通信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入选了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7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
12月21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封面公布了该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名列其中,并被称为“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同时,该期的《自然》杂志在点评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时■★◆★,“墨子号★◆■★◆”量子卫星的研究成果也入选其中。
2017年■★◆,潘建伟院士所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等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先设定的全部科学实验任务★★★◆■。
临近年底,国际学术界对过去一年里的重大科技进展进行点评,多家国际权威学术媒体对我国2017年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本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本报通讯员 杨保国《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3日 04版)
2017年◆■,潘建伟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团队实现了多光子可编程量子计算原型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首次实现了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量子计算芯片,为目前国际上通过严格测试和同行评审的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相关进展向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能力◆■■、达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量子称霸”的里程碑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入选年度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2017年9月29日,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国家发改委“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成功演示了北京与奥地利维也纳之间的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构建国际上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全球化量子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自然》杂志在其介绍专栏中指出,潘建伟被广泛誉为“引领中国走到远距离量子通信前沿的科学家”。该报道同时对中国正在酝酿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进行了展望★■■◆■★,指出该项目■■◆“将专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与欧洲量子技术旗舰计划如出一辙”。